关于应试教育下家长与学生思维模式的思考

2020-12-23 Views 随笔 | 生活888字3 min read
featureimg

宿舍一室友也成功保研,再加上之前关系就挺不错,因此我俩就走得比较近,就一直一起玩一起学习。
如题的思考主要来源于这位室友的妈妈的言语:近阶段我俩确实相较之前松散了些,也正是难得的空闲时光,没有课业压力、保研也尘埃落定,便利用这为数不多的时间去外面旅游了一趟,回厦之后还去了鼓浪屿耍了半天,随后就是白天图书馆、晚上待宿舍的平凡日子(晚上偶尔会在宿舍学习)。但是这一切在室友母亲看来我俩保上研后过于恣意,因此室友母亲就开始督促其学习。而室友也是个非常听话的乖宝宝,一通电话结束后就鸽了我原来的团建邀约(尽管后来又因为其他原因又赴约了🙃)。这不禁让我想到曾经年少的时候,父母察觉到最近你的玩心有点重,便苦口婆心地劝你收收心,好好学习,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用功学习。然后听话的你并没有左耳进右耳出,第二天立马乖乖学习。

从小到大,如果没有被问过也会听过这样一句话:你到底是为了谁而学习啊?小时候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什么,只知道正确答案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。而那时的我们凭借那时的认知却无法理解这背后的深意。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尚未刷新对这个问题的认知,未免有些不该了。父母觉得你最近没有学习,然后一说你就去学习;看到室友们纷纷去图书馆学习,然后一看你也跟看去学习……是为父母而学吗?是为室友而学吗?……似乎前行的路上不断地有其他声音和力量来push你前进,但,好像很少是来自内心的声音与力量。
于是在大学又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——好像在图书馆待得时间越长,不论自己的学习效率高低与否,也越能抚平心中对那段不学习时光的愧疚。很奇怪,不是吗?

不过我也曾陷入这种奇怪的认知当中:从大一到大四,好像除了上课时间、睡觉时间我待过最久的就是图书馆了,尤其到了期末考试周期间,必早早起来去图书馆占座,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,回到宿舍看到室友们还在学习,原本消失的愧疚感又冒了出来……好像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。
现在的我厌倦了整天泡在图书馆而失去我的的感觉,以前觉得得自己一天在图书馆学十几个小时可真不错,成就感满满,而现在我只觉得在图书馆高效完成当天任务,再利用剩下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。
随着“内卷“这个词在大众视野中出现得愈发频繁,似乎更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保研,竞争也愈发激烈。“为谁而学“这个问题,我们真的要好好问问自己,内心有答案吗,内心的答案是什么呢?

EOF